北京小升初网

登录 | 注册

北京小升初关注 十一学校全面介绍

2015-08-03 10:13|编辑: 雷皓|阅读: 1440

摘要

十一学校一直是备受北京小升初家长关注,以下是一位就读于十一学校的家长倾情分享十一学校的方方面面,关注十一学校的北京小升初家长可参考了解。
    曾经让孩子们写过作文,问为什么你要选择十一学校?孩子们的答案真是脑洞大开,很是精妙,有的说有5个食堂,饭菜好吃,看来真是民以食为天;有的说可以选课,走班制,很新奇,很好奇;有的说十一学校全校覆盖WiFi,巨爽;有的说十一学校社团有100多个,非常酷;还有的说,校长很酷……
 
    原因不必多说,肯定大家还有许多其他理由,但是我想十一的2+4的教学,俗称二四制,是很诱惑人的。
 
    那么传说中的分层、选课、走班制,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十一家长倾情分享。
 
    所谓“分层”,就是将课程内容按教学深度和广度分为不同的层次,提供每个学生人性化的选择。有点像机构的奥数课程,分为基础、提高、尖子和超常。十一学校在初中阶段数学分为数1 – 数4,数字越大,学的越深。在高中阶段还有数5,数5向上延伸到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大学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和数学类似。语文英语分为A和B,语文和英语提供较多补弱和扩展的课程。
 
    补充一下背景情况,十一学校的学生在初一入学时,就没有行政班和班主任,一个导师带18个学生,这18个学生也分散在不同的教学班上课。教学班人数一般不超过24人,是小班教学。半年过后,孩子的情况有了变化,经水平测试和导师推荐,在学生和家长同意后,实力较强的数学升到数4,每周5课时。英语听说尚可,但语法弱,每周B层英语减少一个课时,和其他语法弱的学生组成了一个教学班。别的孩子补的可能是听说或阅读或写作,每个人情况不同,完全定制化的安排。
 
    谈一下教材,分层教学中,我认为课程的教材非常重要。据老师说:课程“产品”的开发,是育人模式改革的关键。十一学校的教材都是自编的,据孩子说很棒!我和人教版的数学比较过,比如人教版有理数和整式两章共74页,而数4的第一本《数与式(一)》用一本书共250多页与之对应。再拿一元一次方程这章来说,首先讲述了数学家丢番图的故事,作为知识的引入,娓娓道来,孩子读数学书像读小说。面对十一学校老师心血的凝结,我只能再说:I老虎You!
 
    有家长担心,我们家孩子如果在分层中失利,没有进入数4,是不是被落下?其实,十一学校的数1的难度和深度都足以对付高考。我周围有很多学得特别好的也没有选数4,这与个人的计划和选择有关,这点在后面我再讲。
还有担心,听说十一学校的课前预习要自学很多内容,我们自学能力不行怎么办?放心吧,孩子的能力总比你预料的多一些,况且,十一学校的课本很适合自学,除了课本,还有配套的专题读本、标准细目和自我诊断。在老师的指导下,再配合定制的教材,孩子的自学能力提升很快。
 
    “分层”之后,便要“选课”了。选课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个性化选择。比如上面说的数4的选择是有门槛的,一般课程都不能越级。但有同学德语基础很好,经过测试和导师认可,可以选择高年级的课程。这些规则在课程手册上都有详述。除主课之外,技术、艺术、体育和健康的选择更轻松一些,基本看个人兴趣。最后登陆校园平台,定制自己的课程表。
    在选课的那天,十一学生和家长会有这样的对话场景:
    “体育我想选羽毛球和篮球!”
    “选,支持你,不用给你报班了,既省钱又省时间,干嘛不?”
    “我想选机器人!”
    “那当然,又动手又学编程。”
    “我不想选历史。”
    “啊?这能行吗?”
    “导师说可以,我明年再选历史也可以。”
    “那好吧。”
    “我选德语了。”
    “孩子,我听说法语更好听。。。。。。”
     注:十一的这些课,包括技术、艺术和运动类,都是在正常上课的时间上的,并不是放学之后添加的兴趣班。
    “会有人和你的课表一样吗?”
    “应该不会,不然那简直太有缘了。。。。。。。”
    注:一些数字:
     4174 学校共有学生4174人,每人一张课表,就有4174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
     1430 走班选课后,学校共有1430个教学班,每个班人数不超过24人。
     265 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共开发了265门学科课程。
     400 学校共开发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等不同类别的校本教材超过400本。
 
    有一个问题,当选一门课的人很少时,不到开班的最低人数标准,比如只有5个孩子选了某一门课,那这门课还能开吗?我们没有亲身遇到这种冷门课程的情况。别人遇到过,人少调整了课程。这种情况会在第二次微调课程的时候改选别的。如果是一些特殊课程,十一学校开设了“枣林村学院”来解决类似问题,哪怕只有一个人也会开课。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分层、选课的特点之一就是“选择性和个别化”,学生是不是有选择的空间和机会,教育是不是具体到了每一个个体的学生,是不是尊重了他们的个别化需求,这对实现因材施教很关键的。如果说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份饭”,可选的不多,那么选课更像是“点菜”,给你机会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合适的饭菜。一个同学,语数英三科总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数学也很拔尖,但没选数4,猜测她更喜欢文学,数3对她来说轻松一些,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把自己喜欢的事儿干得更好。另一个同学更牛,想把英语和德语都选择为一外,这样定制下来每周的课程总时间超了上限怎么办?他选择免修一个学期的数学,通过测试后,他如愿以偿。
 
    另一个特点就是“高效率”。据说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十一学校开设不同的课程,就是为了给学生开辟成长所需要的不同“跑道”。如果你跑得快,那有一条“快速跑道”为你准备。不让你在慢跑道上耽误时间。
 
    也许有家长说:我们就是准备国内高考,没什么定制需求,那这个需求当然也没有问题,十一的教学目标就是“不为高考,赢得高考”。十一的高考成绩在进步,学校内部的分析表明:现在的分层教学也有利于这种进步的速度继续保持。
 
    对于“走班制”,家长们开始会有一些疑虑:这样走来跑去,会不会很累?其实对孩子们来说真心不累,课间和同学们活动一下筋骨倒还振奋一下精神。
    其实很多家长们(包括我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是:孩子们都没有固定的教室,又没有班主任跟着他,我的孩子不自觉,他会不会走到别处玩而没有去上课?
 
    这是个大问题,走班让组织变得松散,如何使整个过程有效可控呢?十一学校建立了一套评估体系。一旦你的课程表生成成功,过程性评价便已做好准备,随着课程的进展,学科老师会每天一条或几天一条在平台系统中记录你的过程,内容包括课堂考勤、纪律、团队协作等等很多方面。从语数英主课到机器人等技术课都有过程性的评价。
 
     有一次孩子还没有回家家长已经看到老师扣分了,回来后和孩子谈了一下:
    “英语百词得了一百,值得表扬,但作业怎么忘交了?”
    “。。。。。。”
    “编程不是你擅长的吗?有困难吗?”
    “我今天负责组装,我的搭档。。。。。。”
    “我建议你们补做一下”
 
    第二天,他们利用中午的时间完成了编程任务,老师很快也补了分。看到孩子这么上心,老师看到过程评价的目的达到了,自然也不会为难他们。
 
    虽然家离学校比较近,但孩子放学后依然喜欢在学校活动,每周五天只给我们两次共进晚餐的机会。这让我想起来李希贵校长在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讲的课,李校长的两个教学理念我印象很深:一是让孩子喜欢学校,学校周一、三有电影(据说今年计划要建一个正规的电影院),周二是兴趣小组,周三是名家进校园,孩子上学期是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这学期是失物招领处的志愿者,这些都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还有周末也可以来学校锻炼身体,游泳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场地都可以免费使用,孩子真的变得喜欢学校。
 
    二是老师的角色不是管孩子,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因为只有在这种状况下,你才能准确地了解孩子。十一的老师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感觉,是不是为了强调这点,十一学校的教室都没有讲台。开学典礼的时候,主席台上是学生主持人,李校长自始至终没有上台讲话,只是在台下为大家发放梦想卡。
 
    还有导师这个是什么角色?我曾经和孩子有过交谈:
 
   “导师是你的朋友吗?”
   “应该不是吧,还不至于这样。”
   “导师和班主任有何区别?”
   “班主任肯定教我们课,但我的导师就不教我们课。班主任管的比较多:请假、评比扣分、布置作业、收作业。。。。。。但导师不管这些。”(十一学校请假都向年级助理请,年级助理也负责发一些学校的通知,“行圆”学院的老师负责按制度执行惩罚)。
   “那导师干什么?”
   “帮我们规划课程,提醒我们有哪些重要通知别忘了,哪儿哪儿会扣分,我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找导师。导师是我们‘自己人’。”
    我知道这是很高的评价,对孩子导师我有点“羡慕妒忌”了,我是“自己人”吗?我没问,我估计我要做“自己人”还需要努把力。
 
    年初,教育部在十一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有些学校积极响应号召,纷纷表示推行教改:提出几个学校联合合作教改试点,今年就正式开始“走班制”;还有的说:我们早就全面实现走班了,因为低调、拒绝新闻媒体的采访。。。。。。我只有呵呵了。
 
    借用崔永元的那句话:“其实,中国的城市中很多学校都可以办成这样,之所以十一学校凤毛麟角,一是不知道怎么办,二是不想这么办。这就是我今天隆重推荐北京十一学校的原因。”
 
    十一这几年真的干出来一些对学生很有益有意义的事儿。下面我还会陆续介绍十一学校很有特点的教室和学段制。
 
    谈谈十一学校的教室。如果说自编教材的撰写和选课方法的设计是一项很大的工程,那么对教室的改造也需要花费不小的力量和较长的时间。采用走班制,由于分层和扩展,课程的数量大为增加,每个教学班的人数又大为减少,哪来那么多的教室?十一学校的解决之道是将传统的教室、实验室和老师的办公室三者进行改造整合。
 
    比如:学校撤销传统的理化生实验室和普通教室,建立新型教室,从空间、水电、材质等方面整合,把仪器、设备和桌椅合理布局,增加学科专业书籍,方便学生取阅。教室前面不设置传统意义的讲台,在教室的前后,布置一张桌面较大的工作台,方便老师批改作业、准备演示实验和办公。这样新型教室即是授课教室也是实验室,还是任课老师与教学助手的办公室。办公室里一应俱全,有书柜,有打印机等办公用品,有的还有一面老师用的穿衣镜。
 
    就这样,教室里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老师成了每间教室的“主人”,学生则成了教室的“客人”。每一间教室都有自己的特点,桌椅有横放的,有竖放的,有一组一组放置的(以利于课堂小组赛)。看一个典型的场景:没有高高的讲台,靠窗的一排窗台上,摆满了花花草草,都是学生们自己认养的。另一面靠墙的桌子上,全是实验用的仪器、试剂、标本,学生可以随时动手做实验。书柜里配置了有关生物课的音像、图书资料、外文教材。墙上贴着一条醒目的标语:“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学校每年年底都进行一次调查,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学校里的10个地方。如今,“教室”也榜上有名。
 
    上次说过学校调查学生的10个最爱,教室出人意料地榜上有名。实际我觉得占据前三甲的肯定有“小学段”。
 
    何谓“小学段”?一般学校每学期分为上下两个半学期,中间是期中考试,而十一学校则将每学期20周划分为三段:大学段 + 小学段 +大学段。每个大学段为期9周,小学段为期2周。期中考试之后,迎接大家的就是小学段。为的是让孩子有时间调整一下:考的好的同学整理一下战袍,以励再战;考的不好的可以疗疗伤,趁机喝点“药水”(补一补在期中考试中暴露出来的自己的薄弱环节)补充到“满血状态”。
    小学段的独特之处是:学生仍然按时到校学习,但是不安排统一的学习内容,一般没有老师授课,不布置硬性作业,由学生自主安排。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们都放羊去了,其实不用担心,孩子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计划,进行自主学习。
 
    小学段的精彩之处是:在一周时间的自主学习中,每天中午都会有精彩的学生讲堂,主讲人都是熟识的同学,讲课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出乎你意料。去年的最具魅力的《使大唐由盛及衰的安史之乱》,最具人气的《“网络神曲”是怎么炼成的》,最具智慧的《奇妙的错觉》,最具创新的《机器人的前世今生》《乐高那些事儿》。在家长群中引起热议的是两个选题相同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唱对台戏。
 
    其实,对分层教学一直就有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的效果;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非牛孩不公平,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没有显著的效果。
 
    但现在这个已经不是问题。今年的3月底,北京三大附联合宣布推行“走班制”教学模式,并聘请美国著名专家担当顾问。看来目前各方都对分层教学持赞成的态度。我想更多学校的分层走班也将陆续开始。
 
    既然要推行,那我想就应自顶而下的设计,又自底而上的建设,让孩子喜欢自己的学校,让孩子尽可能地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让孩子有一个帮他规划课程又兼心理疏导的导师,让孩子在走班中拥有更多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好朋友,我想他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
 
    另外,什么是非牛孩?有一位学生,他不喜欢数学、物理、化学,只喜欢画画。父母不理解他;但十一学校接纳了他,十一的教学规划适合他,2012年,他被全世界最顶尖的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录取。
其实走班制导师制分层教学应该属于“舶来品”,要适应国情也需要学校花费“人财物”去改造去创新,而这些改造创新应该围绕着我们的学生展开,这期间还要注意相关的理念、技术手段和方法是否能让孩子和家长们适应。
 
    我前面介绍了不少十一学校走班制中很细节的内容,算是抛砖引玉吧。如果别的学校有好的实施应用,也不妨有图有真相揭一下秘,互相交流借鉴,让“传说中的分层、选课、走班制”变成大家都满意的现实,大家一起受益。
 
    我们比较幸运,一入学就是导师制、选课和走班。查了校方信息,课程改革从2007年开始,选课走班从2009年开始试运行,目前全校初、高中2+4,3+3所有班全面实施,但具体一些选课有区别,比如:2+4的数学可选 数3 - 数4,3+3可选数1 - 数3,到高中可选数5,3+3在初二的时候有选拔进入2+4等。
 
    我觉得走班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实施走班制要综合考虑教委的要求、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和希望,课程体系的完善等。比如教材,十一学校也给学生发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标准教材,但很少用,用的都是自编的教材(包括语数英等),我前面说过,这些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等不同类别的校本教材超过400本,还有其它相应软硬件的建设和改造,这些配套工作没有三五年是无法完成的。这些过程阶段如下,家长们可以了解一下。
 
1.第一阶段(2007.5-2009.8)
  通过全校师生参与,确立共同的价值观,为改革奠定思想基础;通过建设学科教室、数字化校园,为改革提供资源准备和技术平台支持。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践调研,形成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完成顶层设计,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体系。
 
2.第二阶段(2009.9-2010.8)
  实施选课走班,变革教学组织形式。行政班和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被打破,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面临着重建。随着课程的实施与推进,初步构建起形成各学科的课程资源体系。
 
3.第三阶段(2010.9-2012.7)
  改革深入到各项管理制度层面,各项制度初步形成,确保学生选择权的落实。通过标准化,对各项制度进行梳理和固化。通过小班化和个别化教学策略的分享,使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深入推进到课堂的围观层面。学校课程方案在变革中不断完善。
 
4.第四阶段(2012.8至今)
  改革深入到教师行为和学校组织文化层面,初步形成全员育人、关注个体的新型的育人模式。初步呈现出群体的多样性与个体的独特性并存,各种影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校园生态。
本周开始,刚刚结束了其中考试和总结的孩子们,举行一周的校内活动和一周的游学活动。在校内活动阶段,孩子们要对自己这学期的学习生活作总结,分析优劣势科目,制定下学期规划和计划。导师和任课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制定的计划可行性,并签字确认,请家长监督就行了。孩子们可以申报博学讲堂,自己当主讲人,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演讲去听。还可以申请电影、家长和学长讲堂等等,学校还组织羽毛球和篮球比赛,自愿参加。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自习。游学击则是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地理和生物课程,选择不同的路线,自拟量纲,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游历,完成课题报告,申请学分。孩子们乐在其中。在此期间,家长也可以旁听有些课程,还可以和老师一对一约谈,因为十一学校是不召开全班点评等形式的家长会的。学习成绩和分析都是网上系统凭个人密码登录查询,充分保护了孩子们的隐私和家长的知情权。
 
 
问:
    如果选同一种课的人比较多,如数3,而每个班的上课人数是24个,那是不是要分好几个数3 班,每个数3 班的老师是不一样的?这样会不会像机构一样,大家抢着上某个老师的课?或者是数3就一个老师上,在一个教室,只是学生在不停地换?
 
答:
    由于是小班教学,教学班人数不超过24人,所以会有很多数3班,一个数3老师肯定不够,数3老师(2+4和3+3都有数3老师)好像有不少,每个数3老师在他负责的教室(一般这个教室也是他的办公室)教几个不同时段的数3课。这些老师分别在不同的导师组。这里有一个导师组的概念:当学生入学时,在给他指定一位导师的同时,也缺省分配到一个导师组中(导师组由语数英等主课老师组成)。选课的时候,A组的学生只能选择A组数3老师的课程,不能选择B组或C组的数3课程。除非你申请改变导师组。也有这么一种情况,当数3升级为数4时,你所属的导师组可能会有所调整。
 
    说起十一学校的校服,我个人觉得是极好的。体现了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化,你不是别人,你就是你自己。根据自己的眼光,从较多款式中选择你喜欢的。有一次,五个学生聚在一起,我一看,虽然大家都穿着校服,但每一个人穿的都和别人不同,我当时就笑了,你们是不是故意约好的吧?其实他们不是有意为之,款式比较多,每个人的眼光判断不一样。据老师说有40多款,颜色款式不同,搭配起来就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组合。短袖、长袖、七分袖,套头衫、帽衫,毛衣、毛背心,白衬衣、西装,好像都是卡帕生产的。羽绒服是李宁生产的,也有不同的颜色可供选择。
 
问:
    社团活动多了,影响学习怎么办?十一学校有那么多的社团和活动,在学习和活动之间,学校怎么平衡?  
 
答:  
    李希贵:学校无法去完成这样的平衡,因为学生太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必须提供这种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去学会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指导每一个学生学会平衡,学会平衡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其实,我们都低估了学生自己的平衡能力。在十一学校的校园里,很多学生都经历过从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到从容应对、熊鱼兼得的过程。面对精彩纷呈的校园,一开始他们什么都想参与,什么都想跃跃欲试,想法层出不穷,但很快发现自己疲于应付,甚至出现暂时的成绩下降。这就逼迫他们去思考,去调整,逼迫他们学会安排时间,学会规划,学会取舍,学会提高效率,包括沟通的效率、做事的效率和学习的效率。这些能力都是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的核心能力,他们需要在中学阶段培养这些能力,更关键的是,这是他们发现自我、激发内在潜能所必须体验的。
 
问:
    走班让师生缺少沟通怎么办?走班制以后如何保证师生正常沟通?如何创造沟通的条件?特别是在学生缺乏主动沟通意愿的情况下,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吗?充分的走班自由状态下,必要的控制性机制如何确立?
 
答:
    李希贵:走班之后学生沟通更加便捷了,因为老师就坐在教室里,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找老师沟通。另外,过程性评价为师生沟通搭建了一个平台,老师会及时记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老师可以直接找学生,学生也可以主动找老师。此外,各年级老师都会充分利用网络,比如公共邮箱、网盘、博客、QQ群、微信群等,跟学生保持即时沟通。
  
    学生缺少主动沟通的问题,在班级制下也是存在的。而没有了行政班和班主任,最直接的一个变化便是行政力量的淡出,由此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纯粹。没有班主任之后,每位老师都不再把问题学生或者问题学生的发现,推给班主任一个人了,每一位老师都承担起了教育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是班主任”,这在十一学校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存在。
  
    此外,学生走班之后,各个年级实施分布式领导,解决必要的管理问题。将年级的各项工作予以梳理,让适合的老师分别担当不同工作的领导,对各个教学班的管理、学生自习的管理以及学生课外时间的管理等等,都有相应的措施。比如,全年级的考勤工作,就有专门的项目组全面负责。对于个别问题特别突出的学生,我们也会有一些特别有经验的老师承担教育顾问的职责,由他们去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问:
    学生选课的同时为什么不能选老师?根据观察了解,十一学校是选课不选老师。从选择性上来讲,选老师的意义和选课程一样重要,老师即课程,都是让学生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教育。十一学校为什么不同时推出让学生选老师?
 
答:  
    李希贵:十一学校为什么让学生选课但不选老师?因为我们希望创造和谐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是老师,最宝贵的资源也是老师。但是老师确实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他们的教龄、他们的学养,还是他们的教学风格,都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必须是一个协作体。一旦造成学生选老师,老师之间的竞争文化就会立刻出现,合作将会被彻底打碎,这样的学校不可能培养出有合作精神的学生。这是第一。第二,我们要保持一个适度的压力,如果我们让学生选老师,老师将不堪重负,就会走过头,会带来很多问题。
 
问:
    高考成绩是办学目标吗?十一学校会把高考成绩作为办学的一个目标吗?
答: 
    李希贵:办一所高中,不研究高考,显然是行不通的。不光中国的高中学校要成绩,英国、美国的学校也要成绩。任何改革都不能以丧失学科成绩为代价,否则是不现实的事情,而且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每个学生对学校来说可能只是几千分之一,但是对每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如果改革以牺牲学生的成绩为代价的话,那风险就太大了,也注定是要失败的。
  
    所以,我们在设计整个框架的时候,高考一定是我们的目标之一,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高考成绩一定不是唯一的目标,更不是改革的目的,否则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作这么大的改变,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一些小小的调整,同样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所追求的,一定是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从他们的人格、综合素养、个性发展综合考虑,为他们搭建合适的成长平台,让他们自我认知、自我唤醒、自我发现,从而形成独立人格、独立思想,最终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为他们二十年之后的成功,甚至一生的发展奠基。而对这些教育目标的追求,其实也能帮助我们解决高考成绩的问题。当学生喜欢学校,喜欢他选择的课程;当学生被唤醒,有了内动力,他的学习怎么会没有成绩呢!我们相信,也正如学校很多老师经常所说的:“如果过程是好的,结果也一定会是好的。”
 
来源:热心家长,家长帮北京站

2024年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意见、时间、流程、途径等信息汇总

2024年人大附中系列学校小升初招生条件、方式、时间汇总

2024年十一学校系列学校小升初招生条件、方式、时间汇总

2024年北京市及各区幼升小、小升初入学时间安排汇总

北京小升初派位规则一览,2024北京初中入学重点关注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北京小升初十一学校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