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智慧启航。9月13日上午,“数学+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科学营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志厅隆重举行开营仪式。本次科学营由首都师范大学、海淀区教委、北京数学会普及委员会主办,首都师大附中及首都师大附中教育集团承办,旨在响应国家教育强国战略部署,培养兼具深厚数学素养与前沿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
开营仪式前,智能机器人与前来参会的领导嘉宾、学生们亲切互动,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更生动展现了本次科学营让前沿科技触手可及、引领学生开启智慧探索之旅的独特魅力。
开营仪式
开营仪式由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海梁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中国数学会常务秘书长黄雷,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王家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熊璋,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施智平,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北京科学中心副主任吴媛,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张振雷,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邵振洲,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艾清遥,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梁志斌,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心主任侯兰,首都师大附中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集团总校长沈杰等来自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与嘉宾出席,科学营师生参加。
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致辞。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深刻变革世界的时代,数学作为其核心基石,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必然。他充分肯定了本次科学营的意义,科学营的开设正是响应“教育强国”战略、夯实“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科学营依托首都师范大学国家级“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在基础教育阶段播撒“数智融合”的种子,其目标是打破学科壁垒,为国家培养既懂数学逻辑,又能驾驭AI创新应用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首都师大附中校长助理杨森林详细介绍了科学营的课程设置。科学营课程以数学与AI科学融合、思维和能力的双轨培养、阶梯式难度递进为设计原则,采取“数学+AI”双螺旋融合模式,通过内容重构、跨学科融合、项目驱动和革新性评价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构建,像创新者一样应用,孕育未来的创造者。
科学营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专家领航。近五年来,首都师大附中相继成立了成达教育发展研究院等四大校内智库,为前沿教育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天,学校正式成立校外专家智库。其中,方复全院士受聘为首席专家,黄雷秘书长、王家军教授、熊璋教授等十余位来自学界、业界和教育界的权威专家共同组成了强大的“智囊团”,为科学营的发展提供顶层设计与智力支持。
作为专家代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王家军教授从学科发展的高度,剖析了数学与人工智能的共生关系。他指出,人工智能的许多瓶颈有赖于数学的深度突破,并预言AI将成为未来数学研究的得力“合作者”。他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数学+AI”教育,是响应国家号召、为未来科技创新夯实基础的关键之举。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施智平教授则用生动的比喻形容道:“数学是AI的‘灵魂’,AI是数学价值实现的‘翅膀’”。他高度肯定了科学营作为“大中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认为它能让中学生提前触摸科技脉搏,并将高校资源有效下沉,为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与系统培育搭建了坚实桥梁。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院长指出,“数学+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科学营的跨学科设置当属首创。这不仅是跨学科学习的深度融合,更是共同见证了富有理性的数学与富有魅力的AI在此“相遇、相交、相融”,无论学生们未来无论投身何种领域,都能在此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
来自初一年级的朱梓萌同学作为科学营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她分享了自己在附中科创活动中,利用数学知识结合编程分析数据的经历,真切感受到“课本里的公式不是冷冰冰的符号”。她将歼-20战机编队翱翔长空的景象与科技兴国紧密相连,表示同学们定将珍惜这次“知识探险”,努力成长为支撑国家科技发展的未来力量。
中国数学会常务秘书长黄雷代表中国数学会祝贺科学营开营,并对自己受聘为校外智库专家感到荣幸,更感责任重大。他表示,将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与其他专家同仁一道,努力架设学界、业界与基础教育的桥梁,全力支持科学营成为激发创新灵感的摇篮。
开营第一课
开营仪式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和清华大学艾清遥教授为科学营学生讲授开营第一课。首都师大附中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李斌主持。
《人工智能时代是我们的时代》
熊璋教授以《哪吒2》的热映现象与其中的AI应用为例,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工智能应用的普遍性。他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大模型、工程工具及应用,并结合国家发展,深入分析了AI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熊教授鼓励同学们积极拥抱变化,与人工智能共同成长。
《人工智能的奥秘》
艾清遥教授通过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带领学生探索AI的起源、脑启发人工智能及人工神经网络。讲座内容涵盖大语言模型的语言理解、注意力机制、工作原理、预训练、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等。此外,艾教授还介绍了具身智能的概念,并讨论了AI的局限性、安全防范以及AI作为一项未来必备技能的观点。
“数学+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科学营的启动,不仅是首都师大附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上的一次重大探索,更是首都师范大学发挥“双一流”学科优势,服务基础教育,助力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的有力实践。它标志着一条连接高校与中学的“数智人才”早期培养通道正式开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点燃探索未知的火焰,提供了最前沿、最优质的沃土。希望这些未来的科技之星,能在此次科学营中收获知识、启迪智慧,在数学与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温馨提醒:
据家长反馈,科学营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信息学、人工智能、数学,甚至还安排了体育项目,总人数约50人左右。与去年10月才开始选拔的“生命科学拔尖培养”相比,今年明显更早启动,方向也更加聚焦前沿科技。
延伸阅读:
👉2026年首师大附中小升初入学途径、招生人数等信息一览(参考)
👉首师大附中教育集团 “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实验班招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