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后文简称“中关村四小”)成立于2003年,是海淀区为满足中关村地区高科技发展而特批的一所公立小学。中关村四小提出了“儿童站在正中央”的先进教育理念,将课程的关注点定位于“儿童的全部生活”,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快速步入北京市乃至全国一流小学行列。学校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地带,环境优美、交通畅达。

校长介绍
李晓琦,一位年轻且富有思想的女校长。她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在读教育博士(Ed.D)。她总是面带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安静平和的感觉。在校园里,孩子们见到李晓琦校长都亲切地称她为“晓琦校长”。她更是一个心怀理想主义精神却又秉持现实主义态度的教育思考者、领导者、开拓者。
“
当教师的潜能被激发,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研发者时,他们的创造力是惊人的,这也让我对老师们心生敬意。
——李晓琦
一场无人落后的马拉松
回忆起建校之初的场景——20多位老师,100多名学生。当时学校提出了“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并逐渐衍生为:“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 经过十多年马拉松式的长跑,中关村四小已经成长为一所具有国际视野、富含儿童特点、体现科技文明、彰显学生个性的现代化品牌学校。
中关村四小现有学生1270人,6个年级,共31个教学班,其中,大多数孩子来自高知家庭。
2008年,中关村四小提出了“儿童站在正中央”的理念,将课程关注点定位于“儿童的全部生活”。
老师无宁日,孩子很幸福
“让孩子更全面地发展,不只是规规矩矩做一个一成不变的‘好学生’,而是在应对各种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这是晓琦校长的追求。
中关村四小的学生发展目标是:忠于祖国,做负责任的未来世界公民。李晓琦说她希望四小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具有爱国情怀,还是有国际视野,能在世界大村落中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学校将此目标进一步演绎成两个短语:懂规矩、有灵性。
2012年7月,学校成立了课程研发团队,尝试构建“儿童本位课程”地图。老师们在“且行且思”中一步步完善,在2013年1月研发出了“课程地图”,这个地图包括儿童的自治课程、节日课程、慈善课程、体验课程、人物课程等。
创造开放包容的校园
◆六年级学生与百度公司合作?
采访晓琦校长的过程中,她提到了学校曾和百度合作过一个项目。小编的第一反应是好奇,一所小学和百度公司能有什么样的合作呢?
晓琦校长告诉我们,合作项目是有关百度一款专门为学生用户开发的“作业帮”APP。晓琦校长从“帮助孩子获得社会生活的经验”的角度出发考虑,寻找到了与百度合作的可能性:共同研究、共同改进作业帮APP,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多元的支持。
六年级的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组成了八个团队,进行“产品经理”的职业体验。整个实践周里,设计“作业帮”的百度工程师坐镇校园,为同学们讲解“产品经理”的具体职责,学生项目组导师由来自不同学科的8位教师承担,共同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的最终竞标。90名六年级小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对“作业帮”进行系统的分析测试,并最终形成“标书”。
连百度的工程师们在此次活动中都惊异于孩子们的创造力。最终,11名来自中关村四小的六年级小学生凭借他们一个月来对“作业帮”产品深刻细致的分析体会和长达14页的“标书”,拔得头筹。他们同时将获得到百度参观学习的机会。
◆学校和家长的另一种关系?
晓琦校长这样比喻家校之间的关系:将孩子的成长比作乘船远航,在这艘大船上,家长和老师的角色都是水手,而水手之间一定是合作的关系才能让这艘大船航行得更稳更远。
让晓琦校长特别欣慰的是,中关村四小和家长之间发展为一种常态平等的“合作”关系!
在中关村四小组织的形形色色的项目实践活动中,学校会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并会给家长发一份邀请信,信封上会这样写——“致我们亲爱的项目合作伙伴”。除了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媒体记者、技术专家等各界人士都可以参与到其中。
正视“隔阂”创造会呼吸的管理
晓琦校长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共同的愿景。她针对教师共同体的建立提出了——会呼吸的管理。
晓琦校长告诉我们,校园里目前存在的隔阂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室和班级之间的隔阂;二是老师分工之间的隔阂;三是管理和教师发展之间的隔阂。针对于这些隔阂,学校做出了一系列软化隔阂的措施。
■管理上组织结构的变化:科研处、德育处取消,建立由多部门组成的发展中心,每个阶段根据学校的需求会将某个中心作为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可调配学校所有的资源,且不需要经过校长,副校长的审批。
■让老师成为课程的领导者,拥有课程开发的权力,鼓励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践中的创造。
聚焦核心素养,增加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会促进教师团队形成教育的合力。
■在项目学习中建立跨学科团队,邀请家长参与进来。
“一所学校其实是一间学习的大教室,学生的学习不是被教室、学科所分割的,当老师具有思想及影响力的时候,在他的引导下可以让学习无处不在,所有的空间所发挥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功能”,晓琦校长说。在中关村四小这个学习无时无处不在的大教室里,人的结合和关系突破了可见的空间联系,而发展成为一种心灵生活的亲近。孩子们自信、开朗,家长们也为自己的孩子们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