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是“10分钟普通课间”和“30分钟大课间”制度。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据世卫组织建议,5~17岁儿童青少年应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而现有的课间时间往往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延长课间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成为了改善学生身心健康的迫切需求。
二、具体做法
自去年以来,全国多地纷纷响应这一号召,推出将小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的新举措。例如,北京市教委表示,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江苏无锡市新吴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等地也相继出台类似政策,并明确要求严禁变相拖堂、提前上课和缩短学生课间活动时长等行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课间活动方案。例如,青岛市李沧区在推广15分钟课间的同时,还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将课间活动方案纳入学校考核,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学校还制定了“一校一案”,根据实际情况错时、错峰组织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活动,如跳绳、健身操、踢毽子等,让学生们在课间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放松。
三、积极影响
-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延长课间时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预防近视、改善体质,还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 提升教育人文关怀:这一举措体现了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通过提供更加从容的课间时间,引导学生走向户外、享受阳光,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延长课间时间是对传统教育教学安排的一次创新尝试。它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还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四、展望未来
随着全国多地推行小课间15分钟政策的深入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举措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普及。同时,我们也期待教育部门能够继续加强监管和指导,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同时鼓励学校积极探索更多符合学生需求的课间活动形式和内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