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道德与法治科目(简称“道法”)从闭卷转向开卷,这一变化不仅是对传统考试形式的一次大胆尝试,更是对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具体实践。这一转变,不仅考验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围绕“道法”开卷考的内容与评价体系展开讨论,探讨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与深远影响。
考什么:从知识点到核心素养的转变
“道法”开卷考的核心在于“开放”二字,它打破了传统闭卷考试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转而关注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和法治素养。这意味着,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具体知识点,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考量。
具体来说,考试可能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开放性问题等形式,考察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选择;或者通过模拟法庭辩论,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这些考试形式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反映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怎么评:采意给分,鼓励多样化表达
为了适应开卷考试的特点,评价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传统的评分方式往往以学科术语的精确运用和答案的完整性为标准,而在开卷考试中,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不再适用。相反,新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作答中的思想内涵和学科观念,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出发,采取多样化思路,表达个人见解。
具体来说,在评分过程中,教师应坚持“有答案标准,无标准答案”的理念,以采意给分为主。这意味着,只要学生的回答能够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即使与标准答案不完全一致,也应给予相应的分数。此外,为了鼓励学生创新表达,评分标准还应降低对综合性和学科观点的高要求,转而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教育理念与深远影响
“道法”开卷考的实施,是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它不仅仅是对考试形式和评价方式的调整,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这一变革凸显出立德树人、平易近人、协同育人的改革意涵,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开卷考试,教师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形成,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的全面提升。同时,这种考试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总之,“道法”开卷考是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一步,它对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这一考试方式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培养更多担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