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化体育课时,杜绝“阴阳课表”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时要求进一步细化,小学和初中确保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则要求每周3至5节。为确保体育课质量,文件强调每节体育课应包含不少于10分钟的体能练习,并强化运动负荷监测,严禁“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同时,明确提出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现象。
二、“三大球”必修,技能多样化
“体育八条”规定,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则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此外,中小学应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踢毽、跳皮筋等多种项目的轮换活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
三、全员参与班级联赛,激发体育热情
文件首次明确,中小学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突出“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小学每班不少于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班级赛旨在让学生感受体育乐趣,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教会学生敬畏规则、尊重裁判和对手。
四、强化体质监测,实施弱项强健行动
北京市将整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和体检数据进行分析,针对体质薄弱的学校和体测优良以下的学生,制定精准改进方案。特别是针对上肢力量薄弱的现状,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增加单杠悬垂支撑和斜身引体项目,以提升学生上肢力量,并缓解脊柱侧弯和圆肩驼背等问题。
五、深化体教融合,推进体育教师轮训
北京市还将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定期安排体校教练员和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指导专项训练。同时,要求到2027年底前对体育教师进行轮训一遍,以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