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发布的中小学“体育八条”,即《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旨在加快补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以下是“体育八条”的详细内容,随北京小升初网一起来看!
一、严格落实体育课时要求
- 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
- 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
- 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
二、优化体育教学模式
-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大单元教学、初中男女生分班教学和高中模块化教学。
- 积极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试点。
三、确保体育课质量
- 切实做好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随意性。
- 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
四、推广体质强健计划
- 组织开展教师、学生全员参与的跑步活动,针对不同场地条件、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跑步距离。建议:小学1-2年级每次200-500米,3-4年级600-800米,5-6年级800-1000米,初中1500 米以上,高中2000 米以上。
- 学校每年要组织全员参加的冬季长跑或春季接力跑活动。
五、开展班级联赛
- 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联赛,学校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小学每班不少于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其中至少组织1场“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班级赛。
- 班级联赛要体现对抗性,突出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鼓励师生共同参赛,提升比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六、举办体育节和运动会
- 学校或集团校每年春季、秋季应分别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体育节和运动会。
七、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 加强市、区、校三级学生体测数据和体检数据的整合、分析与比对,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建立学生线上“健康师”辅助机制,帮助家长动态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引导家校合作科学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
- 针对体测成绩良好以下的学生,学校要精准区分学生类型,科学设计锻炼方案,实行体育教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包干到人“一生一案”地锻炼促进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八、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 提升全体教师的体育综合素养,引导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
- 学校要选优配齐体育教师,编制不足的学校可聘用“银龄”教师和编外兼职体育教师(包括教练员、退役运动员)。
- 实施体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到2027年底,各区要对体育教师轮训一遍。
-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将体育教师承担的体育课间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家庭作业、课余训练、体育竞赛、课后服务等工作统筹计入教师工作量。
此外,“体育八条”还要求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加强课内、课间、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踢毽、跳皮筋等不少于10个项目的轮换活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鼓励学校周边有条件的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对学校免费开放,服务学校开展运动会、体育考试等活动,充分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
总之,“体育八条”的实施将有助于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加强,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