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构建“课程、教学、支撑、师资、应用、推广”六大体系,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学校可以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
其中,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各学段人工智能课程注重有机衔接,全过程浸润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稳妥、审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鼓励有条件的区和学校建设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开发人工智能高端科研实验课程。开展人工智能等主题的夏(冬)令营,探索高校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社会资源单位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体验馆、综合展厅、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建设中小学校外人工智能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学习、探究和实践,提高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
延伸阅读:
👉两项市级AI教育应用平台上线:础教育AI(人工智能)应用超市、高校AI创新社区
👉2025北京小升初入学指南:政策、时间、非京籍材料、志愿填报、录取结果查询
对北京升学招生要求、入学政策、如何准备等有疑问,可预约一对一升学咨询,会有相应老师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