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标志着北京市在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方案旨在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与模式,从多个方面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工作方案的核心内容
-
构建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
- 建设市级通用基础课程,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编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指南和学生学习手册,开发配套课程资源。
- 探索区校特色拓展课程,鼓励各区和中小学校探索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人工智能教育拓展课程。
- 打造高阶创新课程,推动构建“高校+企业+中学”联合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
-
构建常态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
- 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
- 学校可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
-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利用AI学伴、AI教研助手等智能体,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个性化自适应学习。
-
构建泛在化人工智能教育支撑体系
- 打造市级基础支撑平台,升级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拓展开发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 优化智慧教育支撑环境,加快完善全市教育系统“云-网-边-端”一体化基础设施。
- 规范人工智能应用准入,制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人工智能产品评测标准。
-
构建多渠道人工智能教育师资体系
- 建立人工智能教师队伍,从相关学科遴选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
- 强化人工智能教育教研,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常态化教研范围。
- 培育选树专业骨干教师,实施“百千种子计划”,分批重点培养专业名师和骨干教师。
-
构建立体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体系
- 赋能五育融合培养体系,探索AI赋能的具有首都特点的实践育人体系。
- 赋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丰富“课间一刻钟”活动,拓展AI+智慧体育、AI+美育浸润等方面的应用场景。
二、工作方案的实施与影响
该工作方案的实施将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通过全市中小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 优化教育资源: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课程体系和支撑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
-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作业诊断等,推动教学评价变革,构建智能化教与学的新样态。
- 培养创新人才:通过打造高阶创新课程和开展人工智能等主题的夏(冬)令营等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总结与展望
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为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支持。随着该方案的深入实施,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这也将为全国其他地区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