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落地,课程进表
根据《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正式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这意味着AI课不再只是兴趣拓展,而是成为与语数外同等重要的基础学科。
学段分层,内容精准
- 小学: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通过趣味活动启蒙AI思维,如用AI绘制垃圾分类模型。
- 初中:开设认知类课程,引导学生利用AI优化学习,例如用算法分析错题。
- 高中:强化综合实践,涉及AI伦理辩论、机器学习项目等,培养创新精神。
各学段课程有机衔接,并全程融入伦理教育,引导学生审慎使用AI工具。
多元场景,资源升级
除独立课程外,AI教育还将融入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等。北京市升级“空中课堂”平台,打造“人工智能应用超市”,汇聚课程包、模型库等工具,支持学校按需选用。同时,开放高校实验室、科技馆等作为校外实践基地,推动“双师课堂”模式促进教育均衡。
师资保障,名师引领
从信息科技、数学等学科选拔教师组建AI教育团队,实施“百千种子计划”,培养100位专业名师和1000位骨干教师。联合高校、企业成立“AI教育讲师团”,邀请专家入校授课,构建“校-企-研”协同育人体系。
北京中小学AI课程的全面落地,标志着基础教育向智能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学生将在“学-用-创”中提升科技素养,为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